瑶里现在这个“瑶”是瑶池仙境的“瑶”,在古代它也叫yao li,却不是这个字,而是窑炉的“窑”。因为瑶里是景德镇东河流域的瓷业发祥地,“窑里”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被瓷窑包围的地方,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里的产业经济特征。后来,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兴盛,瑶里的制瓷业逐步衰退,大批的瓷窑关闭,所谓的“窑里”也就名不符实了,于是才改为现在这个“瑶”。“瑶”在字典里有两层意思,一是美玉的意思,寓意这里曾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瓷器。二是比喻这里风景如画,像瑶池仙境一样。
材垛—古时烧瓷的上等木材
据说远自唐代开始,瑶里人就依山筑窑、伐木为薪,烧制陶器了。从现已发掘的古窑址来看,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(公元13世纪中叶)。这之后经历了元、明两代,直至明朝中叶(公元16世纪一二十年代)衰退,其间跨越了近300年时间。
绕南古作坊
为什么古代瑶里制瓷业非常兴盛呢?要解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了解瓷器烧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。首先要有丰富的瓷土资源;其次要有水源,利用水力粉碎瓷石;第三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,供烧窑所用,这三者缺一不可。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。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瓷石,虽经数百年开采,至今仍蕴藏丰富。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,支流布满全境,水流湍急,终年不息,水力资源极为丰富。瑶里境内崇山峻岭,植被茂密,森林覆盖率高达82.3%,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。正因为具备了以上这些相当理想的自然条件,所以窑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了几个世纪。那么后来它又是怎么衰落的呢?瑶里明朝以前的制瓷业一直依赖的是瓷石和麻仓土,麻仓土就是古代麻仓出产的高岭土,在高岭景区的游览过程中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。到明朝嘉靖年间(公元16世纪20年代),麻仓土逐渐枯竭,瑶里的制瓷原料极度缺乏,于是慢慢走向衰落。瓷工们为了养家糊口,纷纷投奔景德镇各大窑场。到明朝末年,瑶里又转而生产起单一的釉石加工。
绕南古作坊
在宋、元、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,瑶里曾设置众多窑场,进行大规模的瓷业生产,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古窑和制瓷作坊遗址。据专家调查,现瑶里境内遗存的宋、元、明古窑址达20多处,古矿洞120多条,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,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。这些遗址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,与瑶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。由于瑶里地处皖赣交界的偏僻山区,长久以来交通不便,所以这些遗址数百年来少遭人为破坏,基本保存了原貌。
绕南古作坊
正是因为瑶里为景德镇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,才使得景德镇的窑火得以长久不熄,并烧制出精美的瓷器。也正是瑶里的民窑为景德镇的官窑奠定了基础,才使得景德镇的瓷业一统天下。所以,我们可以说陶瓷支撑了景德镇一千年,而瑶里则支撑了景德镇陶瓷一千年。
历史上有关瑶里制瓷的文献记载很少,或许是因为它只是民间的窑场,又或许是景德镇御窑的光芒太过于耀眼的缘故吧,直到今天,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瑶里曾有过那样一段辉煌的制瓷历史,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。目前,这些在大山深处沉睡的古窑和制瓷作坊遗址,已经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的关注和研究,这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。 |